常常會覺得自己很愛給自己挖坑,總是強調太陽實驗室是在教「思考」,而不只是教些技術,孩子學到後面,總是想要讓他們能夠應用所學,做出自己想做的,這樣才甘心。
專案金字塔
之前暑假有辦過「遊戲設計師」的營隊,帶著孩子透過觀察生活中的遊戲,找出規則,轉化成程式。結束後,家長、孩子反應都很好,表示過去都是學習如何寫程式,很少有機會能夠思考怎樣從事物中,運用邏輯,透過抽象化,轉換成程式表現出來。
如果將整個專案的過程,想成一座金字塔,頂端是這專案的主題,也是想達成的目標,可能是一個不那麼具體的概念,底部是最後呈現的程式畫面,中間則是根據主題不斷發散收斂,產生的規則,思考抽象的程式碼,之後切割為許多小元件、模組,最下面則是變數、邏輯判斷式,這些堆疊成一個專案的完成。
以之前遊戲設計師營隊為例,最頂端的主題,因為是由我們先規劃好,所以接下來的發展,包含當中的規則,以及會用到的元件、函式以及相關邏輯程式,其實我們都已經心中有譜,孩子其實是一步步參與其中,透過引導思考,完成整個專案金字塔,但其實每一步都在我們的掌控中。
面對冬令營提案時,內部不斷討論,怎樣能夠再進一步?有沒有可能讓孩子自己去決定主題,從發想到構思,設計到寫程式,這樣完整的過程?像是自己選專題題目,去做出來,而非我們找好題目,照著做,整個金字塔,從頭到尾都是由他自己去完成,五天有沒有可能?
我想到自己幫唸國小的女兒買了一隻可以計步的手錶,配合手機app,只要走到目標的步數,app就會發放遊戲金幣,用這些金幣可以裝扮遊戲中的人物,女兒也因此每天努力地走路。我心想這樣的遊戲化設計真有趣,讓孩子沈浸在當中而不排斥,不如就以遊戲化設計為方向,從他們生活中的小事出發,去思考發展,我這樣跟負責程式教學的文揚老師說。